语言不通,人生地不熟,华为在当地没有基础,当地人没听说过华为,这种情况下如何见到客户?
相比跨国公司,只要你说是朗讯或爱立信公司驻某国的首席代表,基本上就能见到该国的所有运营商高层。所以当时朗讯和爱立信根本不用为见客户烦恼,而华为的开拓人员还要为如何见到客户绞尽脑汁。
即便闯过门卫一关,见到客户,往往其层次也不高,且对华为充满质疑和不屑。
因为语言不通,华为在投标时闹出了很多笑话,有把土建当电信的,甚至有投卫星标的。
几年之后,很多国家都在发新的移动牌照,拿到牌照的运营商不仅要求设备商负责通信设备调测,还要负责站点获取、电力引入、铁塔、机房、空调等基础设施建设,这类项目叫Turnkey,涉及各个层面,难度极大。而在当时,华为这群刚出校门没几年,只熟悉计算机、信息领域的毛头小子,甚至不知道砖块的尺寸、水泥的标号,就要开始面对上亿美元的项目。
一个华为海外开拓员工描述当初的慌乱景象,十分有趣:一开始,华为对于工程没有经验,投标时,报价要不就是爱立信的两三倍,要不就只是爱立信的两三成。高价当然不可能中标,回去会被公司骂;报低价的,自己暗地里求佛祖保佑,千万别中标,因为一旦中了就亏死了。